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指由膽囊壁長出來的良性贅生組織,膽囊息肉並不少見,發生率約在4%左右。
一般來說,膽囊息肉樣病變本身病灶並不太大,大部分的病患沒有症狀,僅少數病患會有輕微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飽餐後不適感等症狀。
膽囊息肉的分類:
類型 |
比率 |
良性息肉 |
|
|
60% |
|
25% |
|
10% |
|
4% |
|
1% |
惡性息肉 |
|
|
80% |
|
20% |
膽囊良性息肉以膽固醇性息肉最為常見,其依次為腺肌增生性息肉(adenomyomatosis)、炎性息肉、等;而惡性息肉則以膽囊腺癌最常見。
1.膽囊膽固醇性息肉(cholesterol polyps or cholesterolosis):為最常見的非腫瘤性病灶(假性腫瘤)約,佔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0%,主要形成是由於膽固醇本身的代謝失調,而造成膽汁中膽固醇代謝物的異常沉積浸入黏膜,脂肪的堆積形成黃色的沉積物。有時膽固醇息肉會崩離而導致類似小的膽結石的併發症,如:膽道疼痛、胰臟炎和阻塞性黃疸。。
2.膽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為膽囊黏膜上表皮細胞及平滑肌增生性疾病,造成膽囊黏膜內憩室(RokitanskyAschoff sinus),但膽囊的上皮並不會有腺瘤樣的病變,固不屬於癌前病變。
3.膽囊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由於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直接刺激膽囊壁所引起的肉芽組織增生現象,息肉的大小通常在0.5~1cm之間,而大的炎性息肉和膽囊癌不易區分。
4.膽囊腺瘤(adenoma):為良性的上皮瘤,可分為管狀腺瘤、乳突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而有不等程度的癌性病變傾向,此外,臨床上腺瘤的大小和癌性病變的比率成正比。根據日本的臨床研究:腺瘤<1.0公分,癌性病變的發生率約6%;腺瘤1~2公分,癌性病變的發生率約37.5%。
檢查:
1.腹部超音波檢查:超音波為篩檢膽囊及膽道疾病的首選工具,其診斷率則高達95%。膽囊息肉樣灶超音波影像上呈現在膽囊壁腔內等迴音或強迴音的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但無類似含鈣的膽結石所呈現的後方聲影。
2.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大部分使用在膽囊癌的病患的分期評估。
3.內視鏡超音波(EUS):)由於不受腸道氣體以及皮下脂肪的干擾,更能清晰顯示膽囊壁的解剖結構,但屬於較侵襲性的檢查工具。
治療:
雖然大部分的膽囊息肉是良性的,但治療的主要目標為排除惡性存在的可能性。因為晚期膽囊癌其預後很差,只有在當它處於早期時切除它才能有最好的治癒希望。
膽囊切除術:對於有症狀的病患或為避免惡性轉化的預防手段,膽囊切除術目前被視為膽囊息肉或膽固醇沉積症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
手術的適應症:
1.膽囊息肉合併膽結石:因膽結石為膽囊息肉轉變成膽囊癌的誘發因子。
2.膽囊息肉合併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發生在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病患的膽囊息肉,其惡性的機率高。
3.有症狀的膽囊息肉:如合併膽絞痛、胰臟炎、等。
4.無症狀的膽囊息肉:
a.息肉>1.8~2公分:通常為惡性,必須切除治療。
b.息肉1~2公分:膽囊癌的發生率為25~77%,若為惡性病變,通常大部分為早期癌。
c.息肉0.5~1公分:一般建議持續定期(3個月→ 6個月→每年)追踪超音波,若在追踪時發現息肉變大或懷疑腫瘤性息肉,進一步手術有其必要性。
d.息肉<0.5公分:通常為良性,最常見為膽固醇沉積症,無症狀的膽固醇息肉一般不需要治療,然而需要定期追踪。口服膽酸治療(如:ursodeoxycholic acid)一般對膽囊固醇沉積症治療效果不佳。
|